载入中

输入搜索

香港推出绿色金融分类法以提升城市筹款资格

香港推出绿色金融分类法以提升城市筹款资格

香港金融管理局
听听这个故事:

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近1.5°C。数据还显示,自1980世纪XNUMX年代以来,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温暖,过去九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加速的明显证据,并提醒我们迫切需要脱碳。应对气候变化,每个全球公民都有责任,金融业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公布三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措施,包括出版《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香港分类标准),为业界提供绿色金融评估工具;即将推出物理风险评估平台(评估平台)测试版,以提高数据可用性;宣布有关扩大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补助计划范围以涵盖过渡债券和贷款的细节。虽然我在这里的主要重点是介绍香港分类标准,但我也会简要提及其他两项措施。

香港分类法

为何制定香港分类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制定香港分类标准?这可以追溯到《巴黎协定》。 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通过了《巴黎协定》,各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排放,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远低于2℃的目标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并努力将其限制在 1.5°C。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并支持碳密集型活动的转型。据市场估计,未来66年仅亚洲就需要30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的支持将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金融业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资金的有效利用,例如所融资的项目能否带来积极的环境效益,减排水平能否满足要求。巴黎协定等气候目标。分类为行业提供了绿色金融的评估工具,有利于识别绿色经济活动,从而防止洗绿行为。

因此,近年来,市场开始讨论绿色分类法的应用。应用示例包括金融工具(例如债券)的标签和披露,其中对融资项目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符合分类法下的绿色定义。因此,绿色分类法是绿色金融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投资者能够寻找绿色投资机会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促进可持续资金流动的主流化。

香港分类标准是如何发展的?

在香港,绿色与可持续金融跨机构指导小组(CASG)的关键行动项目之一是探索制定供各金融部门使用的本地绿色分类框架。虽然与其他国家或城市相比,香港的实体足迹较小,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促进绿色金融的流动。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全球公认的绿色分类标准。作为连接器,我们希望香港分类标准能够与市场上的主流分类标准接轨,让业界在使用时也能顾及其他主流分类标准的标准。

由此可见,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制定的共同基础分类法(CGT)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关键参考。 CGT 比较了中国和欧盟 (EU) 的分类法,提供了关于它们之间共性的清晰度和透明度。这有助于降低跨境投资的交易成本,促进全球市场的可持续资本流动。然而,由于资本利得税已包含特定司法管辖区的行业分类和标准,因此不可能在不作任何修改的情况下将整个资本利得税直接纳入香港分类标准。

鉴于上述情况,在一个致力于动员全球资本参与气候行动的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下,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与CGT可互操作的分类法,并寻求市场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为了方便香港分类标准的使用,活动与香港标准行业分类(HSIC)以及资本利得税、中国绿色债券认可项目目录和欧盟可持续活动分类标准中的活动进行了映射。这使用户能够确定这些分类法是否涵盖某个行业。在制定各项活动的绿色标准时,我们参考了资本利得税等全球市场主流分类标准,采用了相关指标和技术筛选标准。例如,对于使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电,香港分类法纳入了来自资本利得税的光电转换效率相关标准。另一方面,为切合本地情况,建造业的技术筛选标准包括以香港广泛采用的行业标准为基础的标准,例如建筑环境评估方法升级版(BEAM Plus)。考虑到香港的具体情况,例如主要排放源、绿色投资的相对比例以及资本利得税的覆盖范围等,香港分类法目前涵盖发电、交通、建筑、水利和水电四个领域的 12 项经济活动。废物管理。

香港分类标准有哪些应用?

我们相信香港分类标准可以提高人们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促进对绿色经济活动的共识,促进绿色金融流动。我们鼓励金融界在标记、开发产品以及进行披露时,以香港分类标准为基础,评估项目和资产的绿色程度。据市场分析,在进行跨境金融交易时,参考CGT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由于香港分类标准与资本利得税接轨,我们相信可以利用类似的优势,方便业界评估其项目如何符合其他主流分类标准的要求,评估其“绿色”程度,从而有效促进跨区域绿色发展资金流动。长远来看,我们会考虑如何将香港分类标准纳入银行业监管政策。我们将就此与银行业保持沟通。

接下来是什么?

香港分类标准将分阶段加强。第一阶段发布后,我们将开始第二阶段的开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扩大分类法的覆盖范围以包括更多部门和活动。例如,通过建立资本利得税中的其他活动,例如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氢相关活动(例如发电和储存)以及绿色电力安装活动(例如绿色照明升级)。

确定过渡活动。 “转型活动”一般是指尚未被视为绿色、甚至碳密集型、因而必须脱碳的经济活动。例子包括钢铁和水泥制造等重工业。这些活动通常涉及难以减少的高排放。因此,确定转型活动和设定减排目标对于将转型融资纳入主流和实现全球气候目标非常重要。  

虽然香港在转型活动中的碳足迹并不多,但我们可以利用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来支持转型融资的需要,这在占全球能源消耗一半以上的亚洲尤为迫切。为鼓励区内相关行业利用香港的融资平台迈向脱碳,我们很快将扩大绿色及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的资助范围,涵盖过渡债券和贷款。该计划自2021年起一直为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工具提供补贴,并受到业界好评。财政司司长在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将计划延长三年,以继续推动可持续金融的采用和推广良好的市场惯例。我们在制定相关细节时,已充分考虑计划的实施经验,以及市场和业界人士的意见,并会在今天稍后公布。该计划预计将在现有计划于 10 年 2024 月 XNUMX 日到期后无缝延期。

物理风险评估平台

除了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外,金融业还需要妥善管理气候风险。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金管局一直致力提升银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尽管一些银行已开始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框架,但总体而言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缺乏用于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的实物风险相关数据和分析工具。为了让行业更方便地获取精细数据进行物理风险评估,提高行业对物理风险的理解和评估能力,我们开发了基于云的平台,该平台包含40多个公共数据或数据源的数据库与物理风险相关的研究,协助业界评估物理风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对香港住宅及商业楼宇的潜在影响。我们将很快推出评估平台的测试版,并计划在考虑行业用户反馈并结合当地气候数据后于明年初发布最终版本。

相关文章: 香港交易所自 2025 年起强制要求基于 IFRS 的气候信息披露

我们将继续与相关持份者合作,提升金融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并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香港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